■ 杨 旻
大年初一参加学校新疆部春节联欢会。我问学生春节的意义是什么?“团圆、休息、聊天、看春晚”,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对,也不全对。我想春节的本质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明明是寒冬,为什么不叫冬节而要叫春节呢?也许是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吧。中国是个农业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天寒地冻,农作物不能耕种了。忙碌了一年,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无论是灾荒还是丰收,这时候都已经过去,都应该放下,让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憩,杀鸡宰羊,犒劳一下自己。等待冰雪解冻,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新年,再继续奋斗,继续拼搏。正如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春节寄寓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憧憬。
如果只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春节的快乐毕竟还是有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中国人过春节喜欢走亲访友,最在乎的是团圆。哪怕在天涯海角的游子,这一天都要紧一紧母亲临行密密缝制的衣衫,水迢迢,路漫漫,风尘仆仆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一见伫立村口望眼欲穿的双亲,眼泪便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前些年春晚的一曲《常回家看看》,瞬间传遍五湖四海,便是亿万家庭渴望团圆的真实写照。团圆本身就是春节的应有文化之意,也是文学作品多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有力注脚。
既然我们现在都用公历,为什么还要保留农历呢?我想这就是为了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明了干支纪年法,又将12地支对应12生肖,让每个生命都有美丽的依托和想象。小老鼠活泼可爱,牛则勤奋朴实,老虎勇猛威武,兔子聪明伶俐,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蛇婉转灵动,无一不美,无一不可爱。细究起来,每一个年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种生肖都折射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啊。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价:“传统春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有密切关联。”这标志着春节文化真正走向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2025年春节是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在万家团圆时,我们更要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让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和价值。
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让春节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