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老蔡工作室”架起乡村“直达”大医院的桥梁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爱筑梦,守护健康
“老蔡工作室”架起乡村“直达”大医院的桥梁

  □ 叶 子

  在奉贤区,有一个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名医天团”。一百多位三甲医院专家深入乡间,不辞辛劳地访病问苦,为村民送去优质的医疗资源。这支公益性的医疗团队,人均博士学位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就连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志愿者,也多是企业高管、艺术家、律师……

  而将这一切聚合起来的,是奉贤区的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心系乡村的热心人蔡月弟。他和他领衔的“老蔡工作室”以爱为筏,用心筑梦,架起了由乡村直达大医院诊室的直通桥。

  推己及人萌发公益初心

  蔡月弟创办的老蔡医疗公益志愿者团队,定期邀请上海三甲医院专家前往奉贤农村地区举办义诊活动,让不便就医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

  蔡月弟的本职工作是太平洋寿险的高级经理。同时他还是奉贤区政协委员,民革奉贤区委委员。他是金山人,1998年来到奉贤,安家在南桥镇,妻子是柘林人。投身奉贤区的公益事业,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更是源自多年病患家属的身份带来的那份切肤之痛。

  老蔡的儿子在12岁时突发疾病,一走路就会摔跤,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此后的近20年里,一家人在求医问诊中苦苦煎熬,想尽了办法还是没能把病治好。眼看着再拖下去孩子就要终生瘫痪,全家几乎陷入绝望。转机出现在2019年。经由民革党员丁宇的介绍,老蔡认识了来奉贤义诊的医学专家。在专家帮助下,经过多学科会诊,孩子的病因被找到,很快接受了手术。一年康复之后,儿子重新站了起来,现在已经能拄拐行走,生活也能自理。这一番绝处逢生,让老蔡深切地体会到“找到一个好医生太重要了。”

  作为政协委员“落组”在奉贤区政协柘林镇委员工作站,同时还是民革奉贤区委委员,老蔡常年走家串户,见过太多和儿子一样身患重病的人。“很多人和我一样,想找到能救自己的专家,可是好的医疗资源是那样的稀缺,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去找。”他说。

  蔡月弟居住的柘林镇海湾村,地处上海市郊最南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0多个。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加上专家门诊挂号难、三甲医院排长龙,到市区看病对他们来说简直千难万难。就在这时,蔡月弟从丁宇那里得知,上海成立了一个由百余位三甲医院副高级以上专家组成的“启航新健康”博士专家团,希望为更多农村群众带去优质的医疗服务。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也很愿意做相关的沟通工作。

  “这些专家真是太好了,”蔡月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们工作那么辛苦,还用业余时间来帮老百姓义诊。我也一定要做些什么。”

  在柘林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9月28日,“‘健康启航’政协委员工作室”正式挂牌。工作室由蔡月弟领衔,大家都亲切地叫它“老蔡工作室”。刚开始,工作室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团在柘林镇开展义诊活动。慢慢地,在各方推动下,义诊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专家团多次赴四团、南桥、金海、庄行等街镇开展科普、义诊咨询等活动,为农村患者开辟了绿色问诊通道。

  老蔡的儿子今年35岁,现在自己开了个商铺,乐呵呵地当上了小老板,不但能够自食其力,收入还略有盈余。他用这些钱去帮助因病致贫的老人,资助生活困难的儿童。提起病后重生的儿子,老蔡总是笑得合不拢嘴。“他特别感谢专家。但是他不给专家送钱,给生活困难的人送。他觉得这也是一种爱的回报和传递。”

  搭建家门口就医渠道

  “路上2小时,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流传在奉贤区农村地区的这句话,道尽了老百姓前往市区求医的艰辛。这里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专家的问诊。

  70多岁的独居老人许阿姨,身患两种癌症已经有两三年。前去义诊的呼吸科专家在看过她的医学报告后,得知她的女儿不在身边,自己去市区看病很不方便,就给她写了一张纸条,告诉她每个月只需要去所在医院的门诊一次,就能配齐一个月需要的药,再不用一次次地跑了。蔡月弟清楚地记得,那回许阿姨见到自己,激动地一连说了三声“共产党好”!

  老蔡平常喜欢游泳,他参加的冬泳协会里有一位60多岁的孙大哥,在一次体检中查出了食管癌。孙大哥得知体检结果时只觉得自己这回完了,只能等死。没多久,上海三甲医院的专家就去了他的村子义诊,其中刚好就有胸外科专家。认真看过孙大哥的报告后,专家很轻松地说了句:“你找我就对了。”几天之后,孙大哥就住进了医院,一个礼拜后成功做了手术,现在恢复得很好。每次见到老蔡,他总是说:“上海专家救了我一条命。”

  这一件件事让蔡月弟越发确认了志愿工作的意义:“虽然我们做的都是些接接送送、沟通联络之类的琐碎工作,但是通过我们的链接,许多人的命运被改变,许多真实的感动发生在眼前,我觉得特别幸福。志愿者虽然渺小,但做的却是很伟大很有意义的事。”

  每年的年底,蔡月弟都会早早地把来年的工作计划做好。为此他需要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乡村去了解需求,跟村镇各级领导以及卫生系统的领导沟通交流。这些工作看起来都不难,但做起来才知道有多繁琐。

  平常的志愿服务同样如此。看着都是小事,做起来千头万绪。义诊之前,要花大量时间和村民逐一沟通,根据病情做好分类,邀请专家。有些专家前一天晚上刚值完大夜班,早上自己开车下乡不安全。老蔡就会组织志愿者开车接送他们。

  义诊的时候,许多年老的村民只会说本地方言,把专家听得一头雾水。志愿者要给他们做“同声传译”。义诊结束后,他们会买好盒饭,和专家们边吃边交流。志愿者当中不乏企业高管、艺术家、律师,他们默默地做着不起眼的小事,只为替村民的健康出一份力。无论是对专家还是对志愿者小伙伴,蔡月弟都满怀感激:“他们都很忙,用的是周末休息的时间。大家都有小孩,有家人,周末也需要他们的陪伴。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这样想着,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

  柘林镇,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坐诊时间是每月第二个周日的上午;胡桥地区,主要是中医把脉、针灸,每个月第一、二周的周四上午……这些信息,老蔡早已倒背如流。每个月月初,他都要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一次,掌握好信息以便更好地为民服务。多年来,平均每月就有20位村(居)民经老蔡介绍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专家问诊。

  投身公益永不止步

  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都不信——上海大医院的专家,怎么可能跑到我们这种小地方来看病?有一幕场景让蔡月弟至今记忆犹新。刚开始去的时候,村民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看。“问他们要看病吗,他们说不看病,就想看看专家长什么样。”随着义诊和志愿服务不断扩大,老蔡的事迹传遍了田间地头。现在一听说专家团队要来,村民们都会奔走相告。

  专家团的引入,不仅打通了农村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也推动了对基层单位医生的“带、帮、扶”。2020年,“老蔡工作室”开始推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和专家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经商议,专家团同意选派相关专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长期对口帮扶关系,每两周安排3到4名专家前往中心坐诊。

  在“老蔡工作室”的牵线搭桥和大力推动下,先是柘林,随后是奉城等镇,陆续与博士专家团联合开展了常态化坐诊带教项目。专家坐诊、带教查房、线上会诊……让那里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三甲医院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现在,这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基层首诊、急慢分治、远程协助、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老百姓看病不再那么难。

  而老蔡的公益服务工作,还在继续延伸。“现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有很多村居养老的地方也很需要医生专家,这一块我们接下来会着重去做。”说起未来的打算,老蔡显得神采奕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态化服务之外,我也想看看还能做些什么,团队也需要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总之就是一句话,农村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尽可能地去做什么,当好专家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桥梁。”

  “老蔡工作室”成立5年来,已累计开展委员议事活动18次,接待群众160余人次。他们组织的义诊咨询、科普宣传、基层带教、帮扶活动,惠及群众10220人次。工作室立足于“品牌化”和“常效化”建设,已初步形成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品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工作室跟群众的距离始终很近,一直在倾听群众的声音,逐渐成了“金牌社情民意征集点”。5年来他们形成并报送政协提案、社情民意20多条,连续被五届、六届奉贤区政协评为“金牌政协委员工作室”。工作室的故事,也成为奉贤区政协全力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奉贤政协示范点的“生动注脚”。

  老蔡说,自己坚持志愿服务有三重动力:第一是家庭的遭遇,第二是民革党员的身份,第三就是淳朴善良的老百姓带给他的感动——“他们对优质医疗的期盼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深深地打动着我。”而他的义举也打动着越来越多的人。5年只是一个起步,刚刚打通的医疗“最后一公里”还在无限地延长,连接起更多渴望优质医疗的病患,和需要帮助的人们。

  事情很小,但通过身体力行去帮助别人的那份感受,真的很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版
   第04版:古华风
   第05版:月末版
   第06版:人物
   第07版:故事
   第08版:视界
以爱筑梦,守护健康
上海奉贤报人物06以爱筑梦,守护健康 2025-03-28 2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