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依萍
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总在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乡村庭院,就是这样一处让人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它不问世事纷扰,只愿你轻步踏入,享受片刻的宁静。远离了霓虹的闪烁,我来到了一个古朴的庭院,在这座静谧的小庭院中,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一踏入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棵挺拔的柿子树。它矗立在庭院的中央,枝干粗壮有力,仿佛是这个小小世界的守护者。
在柿子树的旁边,挂着一块古朴的匾牌,上面刻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王海草舍”,字迹虽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清晰可见。匾牌的存在,为这庭院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让人不禁驻足凝视,遐想联翩。
围墙边,一片青翠欲滴的青菜地映入眼帘。青菜们排列得整整齐齐,绿得发亮,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生机与活力。清晨的露珠还挂在叶尖上,晶莹剔透,像是镶嵌在绿色绸缎上的珍珠。偶尔有几只蝴蝶或蜜蜂在花间菜叶间穿梭,忙碌地采集着花蜜,为这宁静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
而在庭院的一角,一口大缸静静地躺在那里。缸里装着清澈的水,两只大乌龟悠闲地游弋其中。它们时而伸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时而又缩进壳里,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安逸。这两只大乌龟仿佛是这庭院的两位老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守护着这片小小的天地。
整个庭院充满了和谐与宁静,仿佛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你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与烦恼,只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农民诗人王海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享受着慢生活带来的温馨与快乐,让小院成为了理想的创作之地,体验着真正的田园诗人生活。
王海之所以被称为农民诗人,是因为生长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劳作在农村,故写的诗,几乎都以农村为题材,歌颂农村。那第一个称王海农民诗人的是谁呢?他就是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他于1962年11月21日撰文评介王海的民歌作品,题目便是《农民诗人王海》。1985年2月7日,《农民日报》在头版介绍王海。
因王海平日里戴着草帽,保持农民的本色,故也被叫作“草帽诗人”。叶永烈于1993年7月2日写的一篇《序》中说:“陶渊明有着‘田园诗人’的美誉,如今,上海也有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来之田园,充满朝气,充满热情,他叫王海。”2015年2月9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介绍王海的长文,称王海为草根诗人。
1959年,王海的处女作《春忙》刊发在《农民日报》。此后,王海的民歌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王海四十年笔耕录》荣获全国新世纪大众诗歌大赛民歌体诗一等奖,《乡村新情歌》荣获中国国风诗人一等奖,《有党祖国更灿烂》荣获上海市新民歌征集大赛三等奖......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斌撰文说:“王海的诗歌创作,是民歌体诗歌创作的一个罕见现象,这种现象似乎在民歌体诗歌的作者中是少见的。”
在63年的文学生涯中,王海不单自己努力创作,还在文学推广、诗歌普及方面作出了非凡的贡献。2010年,王海诗歌艺术普及中心被区民政局评为奉贤区先进社会组织,王海被评为奉贤区社会组织先进工作者。2014年,王海家庭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书香之家”称号,获上海市民文化节“百个优秀市民阅读家庭”。2024年,获上海市市民诗歌节“卓越贡献奖”。王海的老年时光,宁静而聪慧,是社会宝贵的财富,他的生活就像一本经典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和灵心,他的悠悠岁月如陈年酿酒,每一滴都充满了醇厚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