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古华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季布一诺”身边的诚信故事
幸运的古牡丹

  ■ 何 羽

  奉贤区南桥镇吴塘村明代牡丹苑内的古牡丹“粉妆楼”,今年已有496岁了。这棵“江南第一牡丹”见证着奉贤金家诚信守诺400年的一段佳话。

  据《邬桥志》记载、古牡丹第22代传承人金书林回忆,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年少时寄居华亭(今松江)叶榭外祖家,在水月庵私塾求学,与来自邬桥(今南桥吴塘)的金学文为同窗好友。万历十七年,董其昌连中三元之际,得知金学文家中建新楼,亲笔题写匾额“瑞旭堂”,连同“粉妆楼”牡丹送到金家。金学文对这份贺礼视如生命,承诺世代守护、生死不渝。

  400多年来,这棵“粉妆楼”与奉贤人民一起经受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好在,它都挺过来了。另据考古资料,邬桥地区位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距今6000余年。专家分析,很可能是此地的气候环境与土质构成了独特条件,有利于“粉妆楼”生存。除了天时,地利,最幸运的是,这棵古牡丹遇到了一户好人家。金学文22代子孙遵祖训、传家风、重情义、守信用,历经艰难困苦不变初心,接力守护至今。

  上世纪40年代,上海某外国公司托人求购,开价十万英镑。但无论对方怎样游说,第21代传承人金菊如就是不点头,“这古牡丹是我家的传家宝,再多的钱也不卖!”

  养牡丹,金家有祖传秘方。在困难时期,哪怕一家老小连饭都吃不饱,金家人也要想尽办法买到猪肠,为古牡丹“进补”。每年冬至前后、冬末春初这两个时间段里,炖上一大锅猪肠,煨成浓汤,再在牡丹树根部周围挖一圈浅沟,把冷却的猪肠连汤埋进去。经过两次“开荤”,牡丹吸收了丰富的养分,安然过冬。

  1988年3月3日,金菊如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时年40岁的长子金书林毅然挑起了养护牡丹的担子。金家老宅拆除后,原址成了一片荒地。没有了宅院的庇护,古牡丹开花之际常被顽童攀摘。金书林心痛、焦急,苦于难以化解。1991年8月7日晚,强台风过境,邬桥地区遭受罕见大暴雨、龙卷风袭击。古牡丹西侧一棵榆树,被龙卷风刮断了树杆,树杆压在牡丹树上。1992年春,古牡丹只长出两个小花苞,奄奄一息。危急之时,《解放日报》以“救救古牡丹”为题,发表了金书林的求助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这件事让金书林认识到:个人力量微薄,只有在党和政府的切实保护下,古牡丹的命运才能迎来新的转机。1995年8月25日,金书林、金水林、金林龙三兄弟将古牡丹、古匾无偿捐献给国家。上海市园林局接收后,与当地联动,在原地修建了明代牡丹苑,免费向公众开放。拓宽了牡丹园路,方便游客通行。村里还协调电力部门,让古牡丹上方的高压线路改道。古牡丹的日常养护至今仍由金书林承担。2023年,因重诺守信,金书林荣登中央文明委主办的“中国好人榜”。

  多年来,当地建起了以牡丹命名的影剧院、文化广场、休闲公园等等,广泛开展赏牡丹、画牡丹、唱牡丹、跳牡丹舞等群众活动,让诚信文化与文明乡风有机融合。崇德向善,重情守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金家家风已融入了社会大家庭,芬芳远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专版
   第04版:古华风
腊 梅(国画)
春天,蜂拥而至
幸运的古牡丹
赏花(篆刻)
遍地盛开的芦花
在新起点上完善大统战格局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湾区
“期待在奉贤这块‘宝地’实现腾飞”
广告
广告
上海奉贤报古华风04幸运的古牡丹 2025-03-07 2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