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兴
人生中有趣的事多着呢,尤其是小时候的有趣事真不少——捕鱼就是一种。捕鱼的方法不下数十种,各地的捕鱼方法同样各有千秋,尽显风采,毫无千篇一律之说。冬天来了,我小时候的那种捕鱼事,情不自禁地浮现脑海。呈上小文,与人同享,倘若雷同,实为挚友。
做鱼窝
那时的河浜多,横七竖八均有,但河底不深。尽管几乎每年冬天罱河泥,河道依然很浅。河浜多河梢河沟亦多,这就是天然的捕鱼风水宝地。人们掌握了鱼要过冬的习性,就此下鱼钩捕鱼。此鱼钩不是常规的鱼钩,而是别出心裁的鱼钩,捕起鱼来更多,可谓是瓮中捉鳖,谁也逃不了该鱼钩。这就是——鱼窝。
记忆里,父亲和大叔,在我家老宅南面一条河梢里,于冬天前就已经做好鱼窝。他们去锯一些野树丫杈,再割一些野草(柴禾是队里分配的,煮饭也不够),扔到河梢里,做成鱼窝,诱惑吸引鱼进来过冬,但不喂食。当然尽量选择河梢外口窄小的,方便捕鱼时筑坝。还没有万事大吉,在河梢口竖立一块牌子,上面写上:此河养鱼,不得捕鱼!这样,捕鱼者不再进入,主要防止捉麦钓鱼的人,还有捉鹰鱼的人。
一切就绪,只欠东风。做好鱼窝,天气慢慢变冷,鱼儿自会自投罗网。待到雪花飘飘的大冬天时,待到汛情低位时,待到生产队里休息时。三全齐聚,当然也是难得机遇,这才开始筑坝。那个年代生产队里的抽水泵是稀客,更不要谈个人的了,所以用粪桶拷水。就是两人面对面抓住粪桶往坝外拷水,那时的人干劲足力气大精神好,这是冬天啊,不是夏天啊,俩兄弟脚踩冰雪,身穿单衣,口鼻冒气,苦干巧干,吃中饭也要送过去。不能停顿,停顿意味着水位增高,坝基要坍塌,会前功尽弃!因为这毕竟是临时的坝基啊!当然,辛辛苦苦数小时,等到捉鱼时兄弟俩破涕为笑,一身的泥浆,在为他俩祝福;一身的汗味,在为他俩鼓劲。即刻的冰霜顷刻成为热泪!看到一条条大大的花斑鲫鱼,在浅水中欢跳,看到一条条大大的黑鱼,在河泥里逃避,捕鱼者说:此时的心情是欣喜若狂!
拉圪蹴
拉圪蹴(土话),就是七八十公分长的一根铁或是一根钢筋做底,再是一个半圆形的钢筋或是树环,树环质量要好,还有两个树棒。树环和树棒我记得用棘树做成,棘树有韧性牢固。这样,三样料形成一个三角形,一个半圆形。然后,要扎上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一头用绳子固定在半圆形的环中间,再向里缩进约六十公分左右,把竹竿和俩树棒一起用绳子固定起来。这就是“圪蹴”的雏形,完整的“圪蹴”少不了一张网,那是缺一不可的,否则不是捕鱼的“圪蹴”。我小时候用的拉圪蹴网是我母亲请东隔壁老伯编织的,线是棉线,是我母亲用棉花纺织成的棉线,然后用几股线叠加而成的,比较粗,非常牢。老伯织网非常利索,动作敏捷。他白天生产队里干活,利用夜晚织网,先起好网眼,每个网眼以一手指粗为准。为什么?也有学问和科学依据的。网眼太大鱼要漏网出去,白费心思一场空,网眼太小因拉圪蹴起网时要一封头——动作快,水和河泥一下子漏不出去,那么鱼儿趁水要逃掉,也是白费心思一场空。老伯把几十个网眼起好后,就一头扎在门框上,一头攥在手里,按住小尺子,另一手网梳子飞舞,老伯二个晚上就完成了。当然,织网是按照“圪蹴”铁口大小而定的。网安装上去也有讲究,先是靠住铁口必须有根网条压住,接着用牢的绳子与半圆形的环绕住,最后检查网袋深浅怎样。
拉圪蹴就是自己压自己,先要把“圪蹴”抛向河中心,再要把竹竿压在肩胛上,人要站稳河滩上,身躯稍微前倾;之后,两手搭压紧竹竿,两手轮换着把竹竿往后拉。就是要把“圪蹴”压住到河底,然后慢慢拉上来,要快到河边时,速度相应加快。这样拉圪蹴就会拉到鱼,当时鱼在睡觉休息嘛。拉圪蹴固然有不少技巧:首先要找准好的河滩。一般朝阳、浅滩、有零碎河草;再则要寻觅沟梢顶,沟梢顶是鱼冬天落脚点的最佳地方;还有刚刚罱河泥的河浜,罱河泥对鱼来说,是大地震大战争,罱河泥动荡了整条河,所以它们均躲藏在河浜浅滩边角落里;其次下网要轻,最好蹑手蹑脚。把“圪蹴”抛出去即刻落水时,一手马上要攥紧竹竿,“呲”一声,带有拉回“圪蹴”的刹那,“圪蹴”就慢轻轻地沉下河了,这样不会惊动到鱼。
拉圪蹴放鱼的工具大都是竹篓子,鱼不会死。而我家没有竹篓子,是用最普通的花袋。拉圪蹴大部分是选择下午出去,也有挑最冷的冰封天出去,手指冻得像红萝卜,但往裤裆里捂一下就完事了,十几网下来,身体瞬间热气腾腾。拉圪蹴有时我们几个人围着一条小沟发起总攻,把鱼团团围住,由不得它,插翅难飞。拉圪蹴最多的鱼是鲫鱼和黑鱼,一次下来二三斤鱼是毛毛雨,运气好的时候一条黑鱼要几斤重。
如今,当地做鱼窝和拉圪蹴的捕鱼方法已经成为了历史,取代它的是“矮脚网”、“龙口网”、“丝网”等等。做鱼窝和拉圪蹴是力气活,苦是苦一点,累是累一点,可是当满桌喷香美味的鱼菜,大快朵颐时,辛苦化为幸福,那时多么高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