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 瑶
沪上南,浦江边,绿荫掩映间,“刁家铺”三个门牌字,时隐时现,质朴典雅。这里就是奉贤金汇镇金星村,有我惬意老家,藏着我的世外桃源。
平日,闲居一屋,自有意趣气息。家中“书香气”“烟火气”“花香气”,诸气氤氲,交融互会,构成一幅美好的家庭画卷。细细品味,每一缕气息,都充满色彩与温度,平凡与诗意,简单与深情,它承载了我的梦想与幸福。
书房里藏书千册,如青砖层层垒砌。奉贤文献似金丝银线,贯穿其间。《奉贤县志》的牛皮函套,洇着几代人掌纹的油光;《言子春秋》的竹纸内页,仍能抖落明代的松烟墨屑;《奉贤文史》如同一部动态的史诗,以文献为经纬,串联起奉贤的过去与未来,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奏响时代强音。晨光总在《海塘纪事》的扉页投下海鸟的剪影;暮色常伴着《庄行暴动》的惊雷声褪成水墨。当青瓷杯里腾起茶烟,《柘林渔唱》的韵律,便化作浦江潮汐,在泛黄的书页间涨落。
厨房,有永不落幕的四重奏。丈夫的腌笃鲜,在砂锅里咕嘟着江南的冬;我的酒香草头,翻炒着暮春的晨,香气满屋。剁椒鱼头的烈焰,红唇吻上腌金花菜的翡翠罗裙;油盐酱醋的瓶罐,在雾气中跳起探戈。最爱立冬后的黄昏,蟹粉豆腐的金色,暮霭裹着荠菜冬笋的翠色晨雾,在结霜的玻璃窗上写意晕染。这方寸灶台间,柴米油盐皆是平仄,锅碗瓢盆自成韵律,寻常烟火酿就味觉的盛宴。每每傍晚时分,家人围桌而坐,笑声、谈话声交织一起,亲情在筷箸间传递,压力与疲惫,在轻松愉悦间烟消云散。
朝南的露台,那是我的秘密花园。子夜,昙花会展露“月下美人”的风姿,清早,“多肉军团”正披着晨露列队。每年深秋,三十多朵昙花次第绽放,多姿花瓣如芭蕾舞裙,旋转舒展,洁白无瑕。左邻举着单反定格瞬间,右舍举着手机视频连线,朋友圈的点赞,化作电子花瓣纷飞扬扬。有时,当蚜虫突袭倒挂金钟,我会戴着老花镜与它们周旋三日;当八仙花遭遇倒春寒,我会连夜搭起防风棚。最后,静看花木葱茏,你会发现每一次经历,都会让你变得更具坚韧智慧。
乡村小屋,这个被书香浸润、被烟火温暖、被花香萦绕的港湾。在这里,我触摸到了,顾野王编纂《舆地志》时,砚台残留的余温;我听见了,宋懋澄在九龠楼踱步时,木地板发出的轻微叹息。更在《重修奉贤县志序》的字里行间,我望见了,千万个平凡如我的奉贤人家,正用晨昏烟火续写新的注脚。所谓诗意栖居,不过是让每个寻常日子都长出触角,在书香里触摸历史,在烟火中品味当下,在花开时照见永恒。